close

再富也要"窮"孩子

再富也要"窮"孩子
我執教的學校,有2男2女各取名為“歡、樂、新、年”的4胞胎兄妹。
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4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4次塞給4名可愛的孩子,
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,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“內涵”相當滿意。
我身為窮教員,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,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,
恐怕會顧得了“量”來顧不了“質”。
我之所有這種顧慮,主要受華人“再苦不能苦孩子”的傳統觀念所影響。
直到有一天,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,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。
據他說,澳洲人民生活富裕,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:
“再富也要‘窮’孩子!”的教育理念。
他們認為,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。
他回國的第二天,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,
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:“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。”
他說在澳洲,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“棉花團”;
如果是艷陽高照,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。
我們東方家庭“再窮也要富孩子”的做法,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。
那天晚上,我思前想後,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,
為他準備一些“其貌不揚”的便當,以窮他物質,富他精神。
不孝兒,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“再苦不能苦孩子”模型塑造出來的典型“模”特“兒”。

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: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,
左邊是一只蒼鷹,右邊是一匹奔馬。
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和馬到成功,
而是象征一只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。
原來,那只蒼鷹,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,
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,結果忘了學習覓食,只飛了4天就活活餓死了。
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──磨坊老板給的活多,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;
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,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,
最後到了皮匠家──不必幹活,飼料又多,好不愜意。然而沒過多少天,
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。
由此可窺見,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,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,
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,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,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。
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,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,
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里或護在翼下,怕它們遇險而夭折;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,
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,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、練本領,
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。只有這麼做,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,才能夠絕處逢生。
含在嘴里護在翼下和趕離身邊(只掛在心上),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,
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。再富也要窮孩子,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,
學會感恩惜福,畢竟,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不能參與了……。
(星洲日報╱副刊?文:柯世力?2006/07/31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